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77章(2 / 2)

统治者致力于开疆拓土,读书人也乐于在边疆建功立业,开辟科举之外的另一条青云之路。再加上盛唐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边塞诗异军突起!】

淳于越:“《诗经·大雅》有诗: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讲述的是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事。

扶苏:“还有《秦风·无衣》,《王风·君子于役》……”

陈琳:“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胡笳十八拍》”

鲍照:“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代出自蓟北门行》”

骆宾王:“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军行》”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边塞诗最多的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盛唐之时,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适,字达夫,他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高适自幼便立志建功边疆,以武立功!】

李治:“居然是高侃,他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又多次随军讨伐高句丽,为稳定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平原郡开国公。”

武后:“没想到他的孙辈居然出了一位诗人。”

李世民:“只有怀才不遇之人才会以诗明志,如张九龄被贬后才有传世名篇,朕希望所有人才都能才尽其用。”

长孙皇后:“国家不幸诗家幸……”

【高适在早年曾写下了这样的诗歌:“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但理想远大,前路渺茫……】

【高适很小的时候就家道中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不过人穷志不穷,他始终记着祖辈的荣光,习文练武,十分刻苦。】

【开元七年,二十岁的高适第一次来到长安,“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他在长安滞留两年却一无所得,只能离开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游玩寓居,耕读自养。】

【开元十八年,契丹权臣弑杀君主,胁迫其部众与奚族人叛唐投降突厥,唐朝与契丹和奚族的战争在东北边境爆发。】

【三十多岁依旧一事无成的高适听闻此事,立刻动身北上投军,次年便到达蓟州。】

【高适终于来到魂牵梦萦的边塞,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梦想近在眼前,他心中十分激动,就连边疆的少年都觉得可爱:“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他信心十足地向驻守当地的信安王李祎投书求职,想要“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只能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到家乡。】

【开元二十二年,高适回到家乡,一年后,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可惜未能考中。这次长安之行,他结识了张旭等人,还与王之涣、王昌龄互相唱和。】

【此时的高适虽仕途失意,但他的诗文已经被人传唱开来。长安居,大不易,高适只能回到家乡,带着苦闷的心情在各地游历。】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与叛变的契丹人作战,却因大意兵败,张守珪不仅隐瞒战败的事实,还向朝廷请功。】

【有感于张守珪瞒报战功、以及军中腐败之事,再结合他北上蓟州的见闻,高适写下了传世名篇《燕歌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