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在母亲的有邰 氏部族建立了家庭。古代注家说,邰在陕西的武功县,属于关中盆地 内的平坦地区,地貌接近《生民》中的描写。而且,武功县距离周原 地区很近,也可以说是广义周原的一部分,所以后稷的后人有了 “周” 族之名。2但古代史家忽略了一点,姜嫄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 的羌人。这意味着,姜嫄是羌人,周族是从羌人繁衍出来的。当然, 这不是说我们比古人聪明,只是因为我们今天可以借助殷墟甲骨卜辞 知道,关中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羌人。
后稷成年之后,需要按照父系家族的规则娶妻。他的妻子是个 姑姓女子,后世的周人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观念:“姬姑耦,其子孙必 蕃。”意思是说,姬姓和姑姓通婚能生育很多后代。3但这背后还隐藏 着一个问题,就是西部族群的“同姓不婚”禁忌(商族人很可能没有)。 后稷此时还身在姜姓有邰氏部族,属于姜姓成员,不适合在母亲的姜 姓部族里找配偶,而附近有一些姑姓族群,可以和姜姓婚配。
农牧兼营与迁徙
《生民》里还藏着一个大问题:后稷之前有没有农业?如果有, 后稷就只是农业的改良者;如果没有,他就是农业的创始人,地位更 加重要。
从《生民》的预设环境来看,并没有渲染后稷生活在过于远古、 蛮荒的世界。《史记o周本纪游己载的周族历代首领,从始祖后稷到文王, 一共有十五位。这个数字也许不是全部,但至少说明后稷时代并非过 于久远和洪荒,换句话说,《生民》并未预设是后稷发明了农业。
再从考古来看。周族起源的关中地区,在后稷之前的三四千年里, 大地湾和仰韶文化遗址已经星罗棋布,新石器农业发展兴盛。在如此 悠久的农业文化圈中,周人也不大可能想象是自己的先祖发明了农业。
《生民》说,后稷被丢弃时,有成群的牛羊保护和哺育了他。本 书认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更值得关注。
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全新世大暖期逐渐结束,中国西北部海拔较 高的地区首先受到影响,气候呈现从暖湿转向干凉的趋势。这种变化 更适合畜牧,所以高地居民的粮食种植逐渐减少,牛羊畜牧业比重则 缓慢上升。
到商代,山西和陕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称为“羌丁羌的甲骨文 写作7,羊头人身,说明畜牧业在其生活里占重要地位。但这些人仍 然有农业经济,并未变成完全依靠牲畜的游牧人。商朝灭亡后,周人 和羌人学习商的文字,把羌人的族姓写作为“姜”——女性的羌人。
周人之所以强调后稷精于农业的形象,应该是为了强调自己和羌 人旧邻的区另ij ,让自己显得更为“进步”和“开化”。在畜牧和农业之间, 后稷选择了优先发展农业。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动植物的自然繁殖周期告诉我们,相比畜牧业,农业的收获周期 短,投入产出比高,“周转”增殖更快。牛、马以及未经现代改良的羊, 一年只能生一胎,每胎生一只,不仅如此,牛羊还需要数年的生长期 才可以繁殖。这些都决定了畜牧业的增殖速度较慢,即使有无限充裕 的草场和人力,也无法加速循环。在家畜当中,相比牛羊,猪每胎产 仔数量多一些,增殖更快,但猪的食物主要依赖农业,单靠养猪无法 形成畜牧业。
跟牛羊相比,哪怕是传统低效的粮食品种,收获和播种的比率也 很容易超过十倍(一颗粟米种子能收获上千颗粟米),而且,粮食每 年至少可以收获一季。这意味着,在土地和人力足够的情况下,农业 的规模和提供的食物数量可以高速递增。因此,少年时代的后稷勤于 农作,很快便发家致富。当然,在史诗里,他被赋予了无穷的精力和 丰富的经验值。
关中盆地的面积不太大,四周被山地环绕,宜农的平地和宜牧的 山地相距很近,所以后稷(及早期周族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两种经 济形态,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到“野蛮人”中去
《史记》说,后稷曾经在尧帝的朝廷担任“农师”,负责农业指导 工作,一直供职到夏朝。后稷的儿子叫不窜,后遭遇夏朝的动荡,丢 掉了农师的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以及关中盆地),迁 徙到戎狄野蛮人中谋生,继续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 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迁回周原。
后稷卒,子不密立。不窜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 窗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 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上述传说中关于尧帝和夏朝的内容已经无法验证,二里头文化并 没有延伸到周原地区,很难证明早期周人和夏朝-二里头古国有什么 联系。
至于不窜向北方迁徙的时代,很可能是在商朝前期,正值商人征 服者侵入关中。不宙家族虽然还未必全面了解扩张中的商朝,但很显 然,那些使用青铜兵器、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