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太宗的元妃钮祜禄氏可能仍在太宗内宅之中,继妃乌喇纳喇氏则肯定在位,故而孝端文皇后很可能不是作为唯一嫡室来归。不过,在孝端文皇后来归的前一年,乌喇国覆灭,这必然导致继妃地位下降,所以孝端文皇后来归之后至少有着并嫡的地位。而自天命十一年太宗继承汗位之后,到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其后宫中已经有“中宫”和“西宫”两位福晋,其中“中宫”即是孝端文皇后。由此可知,至迟在太宗即位后的五六年内,孝端文皇后已经获得中宫大福晋的嫡室身份,满文称“dulibai aba fuj”1,意为“中部(中室)大福晋”。
崇德元年,五宫建立,孝端文皇后先是在五月被封于正宫清宁宫,满文作“han i nggiyen elhe boo”2,直译为“汗之清明平安宫”,并从“中宫大福晋”(dulibai aba fuj)进一步被尊为“gurun i gjen fuj”3,直译为“国主福晋”“国君福晋”。至七月,其余四宫均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而孝端文皇后依然保持“国主福晋”之称,在事实上确立了正宫皇后的地位。
根据后世汉文史料的记载,在太宗崩逝之后,即位的世祖尊孝端文皇后为皇太后。而实际上,清代入关前后之时,后宫封号尊号系统尚未正式确立,在使用上颇为混乱。“皇太后”这一称谓在顺治朝初期的档案中极少出现。在初修本的《世祖章皇帝实录》中,孝端文皇后一直被称为“中宫太后”,直到孝端文皇后崩逝,世祖在祭文中依然称呼她为“iye gurun i cjen fuj”4,即“母亲国主福晋”,而并非“皇太后”。直到乾隆朝定稿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内,才将其称呼改为“皇太后”5。
孝端文皇后在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申时崩逝,得谥曰“端”,满文作“doronggo”6,意为“端庄”“有礼”,以宝宫的形式与太宗合葬昭陵。7
——————————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满文国史档(缩微胶卷)》,第2盘。
5可参考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
6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7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沈阳昭陵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0页。谨按:宝宫即骨灰罐,为清室入关前火葬习俗的反映。
二、孝庄文皇后
[简介]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寨桑之女,名本布泰1。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生。天命十年二月,嫁与太宗为侧室。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第四女雍穆固伦公主。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已封为西宫福晋。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第五女淑慧固伦公主。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第七女端献固伦公主。崇德元年五月,册封为永福宫西侧福晋,列五宫之一。同年七月,改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七年,尊为皇太后。顺治八年二月,恭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同年八月,因迎娶元后,加上恭简两字。顺治十一年六月,因迎娶新后,加上安懿两字。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因册封皇贵妃,加上章庆两字。康熙元年十月,尊为太皇太后,加上敦惠两字。康熙四年九月,因迎娶皇后,加上温庄两字。康熙六年十一月,因圣祖亲政,加上康和两字。康熙十五年正月,因册封太子,加上仁宣两字。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因三藩平定,加上弘靖两字。累计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病情加剧,圣祖在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同年十一月,圣祖特谕,除十恶、贪官、光棍之外,其余监侯死罪之犯概行减等,以求为太皇太后延寿。十二月初一日,圣祖亲率诸王大臣步诣天坛致祭,以求为太皇太后延寿。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崩,年七十五岁。圣祖深痛,破例为之割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恭上尊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升衬太庙、奉先殿。雍正元年八月,加上至德两字。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奉安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加上纯徽两字。
[概述]
孝庄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其父亲为科尔沁左翼之贝勒寨桑。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端文皇后条。孝庄文皇后的本名为
——————————
1谨按,本布泰,满文写为“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