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3节(3 / 6)

演化问题,那些古人类的石器就摆在那里,石器所显示的技术也摆在那里,人们对它们并无异议。但是,对于技术演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其解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两派的分歧之处在于,从东亚地区发现的直立人的石器到智人的石器,是不是有技术上的递进关系?如果有技术上的递进关系,是否就能证明,本地的直立人进化成了智人?

第一个问题又有点儿邻人遗斧的味道了。

对古人类来说,他们向远方迁移的时候,肯定不会携带大件的笨重石器,最多携带一些小件轻便石器,而且古人类迁移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往往要经历很多代,因此很自然地,迁移途中他们会失传一些石器制作技术,当然也会改进一些石器制作技术,使得世界各地的石器技术总会有所差别。对于位于欧亚大陆东端,与大陆其他地区有着高山高原、沙漠荒漠阻挡的东亚地区来说,地理阻隔很严重,石器技术相对独立地发展,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也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在古人类抵达新的环境并长期驻扎下来后,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岩石情况以及食物类型,对原来的石器制作技术改弦更张,加工出适合在本地使用的石器。

不论是直立人还是智人,他们都要跋山涉水、远行万里来到东亚,然后面对类似的东亚环境,技术的失传与改进、技术的因地制宜改造,在每个时代都会发生。设想一下,就算是一开始远方的智人有着与东亚直立人差别很大的石器制作技术,在这批智人行遍千山万水抵达东亚后,他们的技术也已与出发点或者中途的技术不太一样了,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技术遗失太多而出现退化。选择不同的石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人们会很容易发现这批智人的石器与本地直立人的石器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这是真的石器制作技术传承所导致的,还是邻人遗斧般的越看越像所导致的呢?

很难说。

至于第二个问题,基因派学者也挑明观点:“在没有古基因证据的支持下,我们无法证明东亚直立人留下了后代。”

这真是一剑封喉的大招,而且很有道理—最终,我们只能通过基因对比,证明某个先辈与某个后辈有或者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基因派已经拿出了基因证据,证明全球所有的现代人都是生活在非洲的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的后代,都是由距今约20万年前出现的非洲智人扩散和繁衍而来的,从而否定了亚洲直立人、欧洲直立人进化为现代智人的观点。化石派学者由石器制作技术递进判定本地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只不过是一种猜想而已。

于是,虽然关于东亚古人类进化还有争议,但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更多地倾向于认为,东亚现代人并不是东亚直立人进化而来的,因此周口店北京人并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我们的直系祖先应该是从非洲远道而来的现代智人,如果继续上溯,应该是进化出现代智人的非洲直立人。

东亚版“塔岛技术悲剧”

现在,也许我们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周口店直立人没能留下后代到今天?”他们曾经在50万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在龙骨山上的猿人洞中栖居,足以证明他们是适应本地环境的人群。为什么在距今20多万年前,他们永久地离开了龙骨山,无影无踪了呢?

魏敦瑞曾经提出一个猜想:他根据周口店北京人头骨的特征,认为这些直立人群体中存在着“人吃人”的习俗,类似于近代仍然存在的一些丛林食人族的习俗。有人根据他的这个猜想,引申出周口店北京人的灭绝可能与自相残杀有关。但是,学者们很早就否定了魏敦瑞的“人吃人”猜想,连带着也否定了周口店北京人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说法。

一种流行的解释是,周口店北京人遭遇了严酷的冰期,御寒艰难,生存环境中食物匮乏,最终全部饥寒交迫而死。这个解释有点儿小瞧了周口店北京人的能力。

首先,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并不差。如前所述,龙骨山上最早出现古人类是在距今70多万年前,当时气候是比较寒冷的,英国《自然》杂志在介绍周口店北京人的生活年代的那期的封面上,特地印上了“北京人曾经很冷”的大标题。周口店北京人能够人工取火,而且长期生存在中国北方环境,本身就说明了其御寒能力是不错的。

其次,他们是有智商、有双腿的古人类,具有迁徙能力。几十万年中,东亚直立人时而扎根龙骨山,时而离开龙骨山。当周围环境变得不适合生存时,他们会集体迁徙。即使遇到非常严酷的大冰期,他们也可以转移到南方的温暖环境生活,等到冰川消退、气候回暖后,再向北发展。

所以,冰期很难把周口店北京人乃至东亚直立人一网打尽。正如一位古人类学家质疑的那样,冰期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至于把东亚直立人都灭绝了,“至少在中国的南部和中部地区不存在典型的冰川遗迹。再说了,生活在那里的大熊猫都挺过来了,人没有理由挺不过来”。

如果基因派的观点是对的,那么东亚直立人到底是如何被“团灭”的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