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5节(2 / 7)

尼安德特人赋予我们的基因中,有一个与角蛋白合成有关。角蛋白是一种纤维状的蛋白,构成我们的毛发、皮肤角质层和指甲。现代智人刚走出非洲时,头发可能是卷曲的。今天的欧亚人群中有些人拥有一头垂顺秀发,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带来的。

此外,还有一个涉及皮肤色素合成的基因也来自尼安德特人,使欧亚人群肤色变浅,与自己的非洲同类不一样了。较浅的肤色在高纬度地区是一大生存优势,因为在阳光不太充足的条件下,较浅的肤色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更高,而缺乏维生素d,人易得佝偻病和软骨病。

古人类之间的杂交只是个别行为,并没有大规模地发生。跨越人种的杂交行为,可能也就发生过寥寥数次。但是获得了其他古人类基因的个体很幸运地拥有了明显的生存优势,所以这些基因在人群中逐代扩散开来,以至今天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现代人,都或多或少拥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不过,并非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都是有益的。我们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的几个基因,会让我们更容易患某些疾病,其中包括ii型糖尿病、红斑狼疮和克罗恩病(一种慢性肠炎)。此外,科学家还猜测,来自尼安德特人的某些基因可能会导致生育障碍。所以,在现代人的x染色体上,几乎没有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第三章 北粟南稻——华夏农民的田园晨曲

中华大地上响起的第一首器乐曲,可能是小小的骨笛发出的。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几十支距今9000—7800年前截取丹顶鹤的翅骨制成的骨笛破土而出。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贾湖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7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这可能是古人的调音孔,骨笛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再开小孔做微调。可见当时古人的声律技巧已经非常精湛。

在远古时代,物质条件低下的古人们哪里来的闲情逸致吹奏音乐呢?

答案是:他们把野草变成了佳肴,把野兽变成了家畜,他们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批农民,他们开启了中华大地上的“农业革命”。

粟和黍:北方祖先的社稷江山

“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吃饱了肚子,人们才会注重社会礼仪,注重文化与艺术,贾湖的骨笛才会被制造出来,然后被人们吹奏。

在农业产生之前,古人获得食物的方式就是渔猎和采集。农耕其实是很辛苦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考虑到农业诞生之初农作物产量很低的事实,田间劳动就更显得辛苦了。农耕获得的粮食蛋白质含量少,味道也不如猎物和瓜果。耕种具有的唯一优势就是,它能养活更多人口。在土地和劳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农耕活动可以给古人提供更多的食物,或者说更多的能量,能够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虽然吃的差了一点儿。

从农耕方式与其他生产方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猜测农业产生的原因。古人选择更为辛苦的农耕,其实是“迫不得已”的,很可能是由于环境所迫。

因此,在追踪我们的第一批农业祖先之前,我们先要书接上回,了解一下末次冰期盛冰期结束后的全球气候变化。

距今18万年前是末次冰期最为冷酷的时候,之后的四五千年,地球逐渐回暖,到距今14万年前,出现了一段非常温暖的时期,海平面迅速回升。然后在距今128万—115万年前期间,出现了一次名为“新仙女木期”的降温事件,全球气温下降了7~8c。之后地球又一次回暖,一直到距今8400年前,再次迎来一次降温事件,不过这次降温比新仙女木期要弱。

中华大地上农业的萌芽,时段可以追溯到新仙女木期及之后的回暖期。降温事件对中国北方古人的冲击远大于对南方古人的冲击,因此我们就先来了解北方古人面对降温事件所开展的“生产自救”活动。

在从距今14万年前开始的那段温暖期,许多生活在寒冷气候区的大型动物的活动范围向北方移动,北方古人的狩猎目标以野猪、鹿等喜温动物为主。温暖的气候下,丰富的食物养育了更多的人口。然后,新仙女木期突然而至,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许多大型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狩猎能够捕获的动物量锐减,如果不能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大量的北方古人将会饿死。

饥肠辘辘的祖先们把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野草。

狗尾草和野糜子是广泛生长在中国北方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它们结出的颗粒很小。在温暖的岁月,动物和浆果食物丰富的时期,北方古人也许看不上这两种草的籽粒,但是在寒冷的岁月,他们必须珍惜自然界中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即使是一小粒一小粒的狗尾草和野糜子籽粒也不能放过。按照农学家的说法,他们这时候的食物是“广谱性”的,有什么就吃什么。

作为聪明的现代智人,除了广泛采集植物籽粒外,他们甚至还会考虑把一些产量比较高、颗粒饱满的植物的籽粒挑选出来,播撒在大地上,让它们肆意生长,希望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