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常规轨道:“秋招这事先这样安排,咱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本周的工作任务。欢欢,你们组先来。”
……
众人散去,会议室只剩下三人。陈以声招手示意他俩靠近坐,自己也放松了姿态靠向椅背,但眼神依旧锐利。
“北园大学城,文科院系实力强劲,新闻、中文、社会学是我们的目标专业池。钟心要去的是景大、景师大还有传媒学院。”他开门见山,“景大那边我联系了文学院和新闻学院的研究生院,各有一场宣讲会。池锦,相比小段你是资深编辑,两场宣讲会你和我各讲一场。核心是清晰传达集团旗下各刊定位,《面孔》杂志部分,重点阐明我们在深度面孔报道领域的标杆地位与独特价值。”
池锦一边记要点一边点头:“另外两所学校呢?”
“他们的宣讲会有其他编辑部负责。咱们负责好景大的两场宣讲会和秋招轮岗值班即可。《童年》和姜虎的目标很明确,和我们抢深度内容领域的新鲜血液,不过上周我们几个主编商量过了,《面孔》今年依然重在质而非量,宁缺毋滥。他们擅长造势,喜欢用花哨的手段吸引眼球,不必过分在意。”
池锦心头一热,她没想到陈以声居然把宣讲这么核心的任务交给她。她连忙郑重地点点头:“明白,我会准备充分。”
“好。”陈以声目光转向段兴澈,“小段,除了值班轮到的招聘会现场控流之外,你的任务是扫楼和布点。提前拿到各目标院系的研二年级课程表和活动安排表,在宣讲前三天,投放到每个相关专业的教室、公告栏、甚至宿舍楼下,只投放《面孔》。”
段兴澈写字的手忽然停下:“研二?我们不是招应届毕业生吗?”
“未毕业年级的研究生是后备军。《面孔》今年即使不扩编,明年也必然需要新鲜血液。提前布局,锁定潜力股。”
池锦立刻想起她研二那年好像也在新闻学院楼看到过不少《面孔》的宣传。
“明白!”段兴澈立刻挺直腰板,眼睛发亮,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干劲,“保证完成任务!我马上去联系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和辅导员!”
“我有景大学生会和辅导员的联系名单,立刻发给你。”
“好的师父。”
陈以声充道:“物料方面,设计部会全力配合,咱们不需要操心。池锦,宣讲ppt的核心框架今天下班前给我初审。小段,你的扫楼计划表也同步给我。我们的核心目标有两个:第一,为钟心完成招聘任务;第二,为《面孔》挖掘真正契合的深度人才,所以无需虚假繁荣的数字。至于《童年》……”
“他们应该也有奇招!”小段道。
“他们玩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以不变应万变,守住《面孔》的格调就是胜利。”
陈以声的布置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瞬间驱散了两个小编辑心头那点因“硬仗”而起的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信任和被指引的安全感。
坦白说,在此之前,她对这次不报销车马、没有补贴的外勤差事,并未投注太多心力,只当是寻常跑腿。但陈以声既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她一定不能掉链子。
池锦是一个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人,尤其是这种送上门的机会。
她把自己埋进工位,屏幕的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指尖在键盘上翻飞,每一个字她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看着屏幕上堆砌的案例和数据,她试图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深度、温度、影响力、专业性……可这些词悬浮在页面上,显得空泛而缺乏穿透力,像蒙着一层毛玻璃。
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具冲击力的呈现,让台下的人一眼就抓住《面孔》不可替代的灵魂?问题太多,疑惑不少,她草草写了个框架,心想在下班前怎么也要先有些东西交差。
不料陈以声的回复很快,却并不潦草:
[框架已阅。案例堆砌过多,核心价值提炼不足。精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案例,深度拆解其从选题洞察、突破采访壁垒、深度写作到最终社会反响的全过程。逻辑主线需清晰贯穿,价值点需具象化、可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