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729节(1 / 3)

然后朝着众大臣叫道:“辽东巡抚急报!倭兵攻破朝鲜国王京,朝鲜国已经半境陷落!”

众官员:“……”

卧槽啊这朝鲜国到底行不行啊?从倭兵登陆釜山到现在也就半个多月吧,怎么连王京汉城都丢了?

“尹卓然我戳你娘!”一片震惊到无语的环境里,陆总宪突然率先失态了,很不体面的破口大骂。

东之强国、三千里纵深、据险而守、兵马可用,就这?就这?

其他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甚至有点同情陆总宪。

什么叫“对朝鲜国情况略懂一二”啊,也不知道是被谁忽悠了。

王禹声突然再次跳了出来,也不结巴了,指着爷爷辈的陆光祖说:“你就是年迈无能、识见不明,说你还不服气!”

“闭嘴!滚!”陆光祖像是被激怒的老狮子,对着孙子辈的王禹声斥道。

王禹声再次指责:“你身为言官之长,竟然还妄图堵塞言路!

年迈无能、识见不明、因私废公、堵塞言路,你不配为左都御史!”

陆光祖:“……”

兵部左侍郎石星站出来打圆场说:“即便陆总宪判断有所偏颇,难道林泰来就是正确的?

无论如何也用不了十万大军,只要从辽东派一二将官率领本部兵马援救即可!

等我大明这批天兵入朝,在朝鲜军兵协助下,便可剿灭倭寇!”

跟林泰来“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比较起来,石星这个提议显然更“妥善”。

反正大明朝廷的习惯思维就是这样,遇到敌情后稳住防御,然后调动几千最多上万兵马去鼓捣一下。

讨论了一番,众官员还是倾向于石星的提议。

虽然朝鲜国王京失陷,一半国土没了,但好歹还剩着一半呢,总不能废物到全境沦陷吧?稳住再慢慢反攻就行了。

但王禹声想着自己的任务,不依不饶的说:“但陆总宪年迈无能、识见不明、因私废公、堵塞言路,怎么说?”

陆光祖摘下官帽,怒气冲冲的说:“我用这个官位做押注,支持石侍郎提议!

若以后真需要林泰来所言大军,我自当辞官谢罪!”

面对这种话术,年轻的王禹声愣了愣,下意识的说;“你能…立个字据吗?”

众人:“……”

王鏊大学士的后人咋是这样尖酸的呢?

------------

第六百六十九章 快打快和?

今天最后廷议结果就是,驳回林泰来的“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奏议。

同时通过了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着辽东镇派遣将官二人,各率三千兵马,沿鸭绿江部署,随时准备支援朝鲜国。

也不能说大明官员蠢,主要还是事发突然,信息严重不足的缘故。

现在除了穿越者林泰来,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倭兵进入朝鲜国。

连溃败的朝鲜国也不清楚倭兵数量,大明这边很多人还习惯性的当成几十年前的倭寇对待。

因为林泰来有“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的建议,兵部尚书叶梦熊不想公开与林泰来唱反调,没有拿出更“合理”的方案。

所以导致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成为了主流意见,叶大司马也没办法,只能暂将主导权相让,由石星主持关于朝鲜国的事务。

而后叶梦熊又私下里召集了最为熟悉林泰来的更新社众人,讨论林泰来的意图。

对林泰来这离谱的奏议,就是自己人也理解不了。如果不是林泰来过去积累了足够威信,只怕连自己人也要有异议了。

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会儿后,周应秋开口道:“虽然不明九元君的深意,但这个奏议让我想起了史书上的一桩故事。”

叶大司马很感兴趣的问道:“详细说来。”

周应秋回答说:“秦王扫六合之时,欲灭楚国。秦王先问老将王翦需用多少兵力,王翦答曰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不喜,又问李信,李信答曰只需二十万。而后秦王便派李信征伐楚国,但李信却大败而归。

最后秦王不得不又请出老将王翦,给与六十万兵马才灭了楚国。”

听到这里,众人恍然大悟,又恢复了信心。

林九元奏请调集十万大军的行为,确实很像索要六十万兵马的王翦。

虽然还是不明白林九元的底气何在,但至少说明林九元是有思路的,并非信口开河胡来。

先前兵部左侍郎石星因为反复无常,得罪林泰来,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

如今暂时主持朝鲜国事务,他便将此视为东山再起的机会,立刻积极开始部署工作。

一方面给辽东镇下令,抽调二员将官,驻守到鸭绿江、大同江一线防备。

另一方面,因为不明倭情,石星便公开招募熟悉倭事的人才。毕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岁小孩都知道。

因为这时代交通没那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