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744节(2 / 2)

有所谓的“四万石存粮”只怕也是账面数字,粮仓里到底还有多少谁都不清楚,所以现在李德馨也答不上来。

林泰来又耐住性子,再次问道:“如果在明年开春前收复汉城,恢复半数以上国土,贵国官府一年大致能征收多少税粮?”

自古以来,军粮最大的难题在于长途运输,能就地解决从来都是最优先选择。

林泰来并不指望朝鲜国能全部解决军粮问题,但本地尽可能多分担一些也是好的。

李德馨默默算了算,小声的回答说:“即便恢复半数以上国土,最多能征收到八万石。”

“多少?”林泰来不敢相信的又问了一遍。

李德馨再次低下了头,声音更小了:“八万石”

林泰来震怒道:“五年前老子只是苏州某县乡贤的时候,每年都能帮朝廷收十万石钱粮!

你们一个东方大国,一年怎能只有八万石?

我有理由怀疑,因为我先说需要八十万石,你才顺势说个八万石,正好十分之一。”

李德馨辩解说:“我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实在太难了。就是这八万石,还包括对王上的供应在内。”

林泰来的预期是二十万石,结果只得到一个还不知道能否足额的八万石,心理落差有点大。

再次捂住胸口,林经略无力的挥了挥手说:“要不然,将贵国官军和那些地方义军全部解散了吧!”

李德馨惊讶道:“这是何意?他们都可以辅助天兵抗倭。”

林泰来怒道:“贵国就这点钱粮,不解散这些官军义军作甚?难道还要我大明倒贴军粮吗?

另外千万别说辅佐,我就怕贵国官兵在旁边辅佐,离远点最好!

既然作战派不上用场,那留着干什么?全部充当劳力运输粮草算了!”

李德馨情急说:“不是,若没有官军,那国家还是国家么?”

林泰来不留余地的说:“以后除了国王卫队和运输队,贵国再也不需要再有官军了!就这样!”

李德馨力争说:“就算当运输队,那也没有骡马!总不能只靠肩挑手提来运粮吧?”

林泰来:“……”

卧槽尼玛啊!又多了一项事务,让你们当苦力牛马,还要先给你们配备骡马是吧?

看着林经略脸色不甚好看,李德馨壮着胆子说:“即便阁下再杀十个使臣,我国也拿不出二十万石军粮和运转所需骡马啊。”

林经略不由得闭目长叹,他发现和朝鲜国打交道,特别能培养自己的耐性。

“无论如何,明年先给我凑出八万石!”林泰来只能放狠话。

这时候,辽东巡抚郝杰也来到九连城,和林泰来会商后勤事务。

经过考察,林泰来感觉郝巡抚这个人还算有才干和魄力,就将很多更琐细的事务委托给郝巡抚了。

在原本历史上,在朝鲜之役中间的对峙期,兵部尚书石星和大忽悠沈惟敬力主议和,对丰臣秀吉进行册封。

但当时郝杰坚决反对议和,声称说:“丰臣秀吉死有余辜,若朝廷还加以册封,只会让外国都以为我朝无人。”

随后郝杰便因为与朝廷主流意见不合,被调往南京。

看到郝巡抚走进幕府大堂,林泰来招呼说:“来的正好,先坐下与朝鲜国使节一起商议军粮运输的问题。”

然后对郝巡抚说:“因为朝鲜国地理形势狭长和多山地高原的特征,海运对军粮供应极为重要。

尤其是越往南打,距离辽东本土陆地距离越远,海运越重要。”

然后又询问说:“统计完没有?辽东现在能调集多少海船?”

郝杰答道:“目前有五十艘海船,每艘可运载三百石。

从辽东、北直隶往朝鲜运粮,每年大约可以运十几次。如此计算下来,去掉损耗以及风波之险,一年可以运粮十几万石。”

林经略皱着眉头说:“不够,还远远不够。”

然后又说:“从山东那边发来的详帖说,登州已经调集海船三十艘,每艘五百石。

可以先将军粮从德州、临清二仓从陆地运往登州,然后从登州装船,跨海到旅顺再沿着诸岛,抵达朝鲜国。

他们预计每年能运送六七次,加起来是十万石左右。

如此算下来,辽东和山东每年的海运能力约莫二十几万石,即便再加上陆路,这怎么够用?”

郝杰便进言说:“辽东多大树,可以开始紧急造船,到了明年应当就有一批新船可用。

另外可以从南直、闽、浙征调海船到山东,增加跨海运力。

先挺过前三四个月,到了明年时,将海上运力扩充一倍问题不大。

剩余缺额,就用陆路运输作为补充,应当勉强足够大军消耗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