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也远远算不上好听。
【秦念:凭借纸钞可随时增发的特殊性,不必找到铜矿才能铸造铜钱。在极端情况下可大量增发纸钞救急,比如用于救灾、战争。】
【李世民:竟有如此效用?!】
不仅李世民瞬间想通其中关窍,就连刘彻都呼吸急促。
白鹿皮币只能解一时之急。
国库依旧不丰盈,刘彻接下来还需要治水,还想要对外征战。
财政就是缺钱!
纪念钞相比迫使诸侯王交钱的白鹿皮币更胜一筹,能够敛天下豪富之财,但也只能敛取一部分,所得有其上限。
可一旦发行纸钞,那么只要他想要发动战争,就无需顾及国库盈缺。
纸钞之利,竟至于此!
各朝帝王皆凝视天幕——秦念竟然给了他们这么大一个惊喜!
【秦念:但超出准备金的部分,其本质是以国家信誉向百姓借钱,需要及时回收超发的纸钞来还债。】
【秦念:要是像朱重八这样只借不还,其结果就是国家信誉在这位明太祖手上仅十七年就崩了八成,百姓很快就不愿意将钱“借给国家”,大明宝钞再怎么增发也是废纸一堆。】
第120章
原来这是借钱。
不能像白鹿皮币一般, 勒索到的钱就是他的。
但即便只是借钱,刘彻也知道纸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是一笔随时可以借到的天量财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将大明的信誉透支光了, 后世明帝无法再向百姓借钱,你朝亡国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穷到发不出军饷。而异族能以三十万奴役一亿,也是因为大明百姓宁愿相信异族也不愿再相信你朱明。】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恐吓剧本中的各王朝重视国家信誉。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间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宝钞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主要是在财政方面影响明朝的存亡。
但她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
放在现代,国家信誉破产后换个执政党,推翻前任一切执政措施。
只要改革的方式正确,国家信誉就能慢慢恢复。
但在血缘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与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换代。
明朝再想发行纸钞,获取百姓信任的难度必然远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产后, 南宋又发行会子, 但百姓并不完全信任, 始终无法足额使用。不久后会子市价下跌,百姓迅速弃用。
【朱元璋:朕当如何弥补?】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发行纸钞实则是透支大明的国家信誉。
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
最终大明宝钞如同废纸, 这就是后果。
朱元璋只能询问当如何弥补。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紧紧盯着天幕。
前者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以上。
后者更是贬值百中九十八!
宝钞的贬值, 竟是国家信誉的崩塌!
【秦念:欠债还钱, 天经地义。你发行了多少纸钞,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钱——发行十七年,把国库清空你也还不起这笔巨债。】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来发行了数亿贯大明宝钞,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债?
【秦念:还有更惨的——朱棣,看着你爹给你留下的天量巨债, 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着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对, 朱棣同样无言。
他还没靖难成功, 就已经要面临父皇留下的这笔巨债了吗?
甚至还有朱允炆欠下的债。
………
完全没被提及的朱允炆极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里,但秦念似乎只认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现在,朱允炆竟觉得秦念这么做无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诸帝皆是深感庆幸。
于开国皇帝,便是原来他们还有“国家信誉”未使用。
于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来给他们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国家信誉”。

